“双循环”:中国版的产业回流?
本期看点
- 长期来看,中国经济面临两大挑战:潜在增长下滑和外部环境恶化。我们的增长潜力模型显示,由于劳动力供应下降、生产率和资本投资增长放缓,未来10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可能平均在+3.8%到+4.9%之间(2010-2019年间为+7.6%)。与此同时,中国还面临着与美国的长期对峙。美国目前是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,也是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国家。因此,与美国经济关系的松动将给正在放缓的中国经济带来进一步风险。
- 在这种背景下,“双循环”战略很可能会登上中国第14个五年计划的中心舞台,作为实现更可持续增长的一种方式,使国家减少对其掌控外因素的依赖。该战略由习近平主席于2020年5月首次提出,以“内循环”(增加国内需求,降低对国外投入的依赖)为重点,以“外循环”(保持出口市场份额,放开资本流动)为补充。在中国的经济规划中,依靠内需实现再平衡并不是一个新的原则,而从长远来看,中国的目标是利用国内生产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,而不是依靠进口。
随着中国走向产业自主,中国台湾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泰国和智利在中期将遭受最大的潜在损失。相反,由于美国、日本和德国的技术较为先进,它们的产品在中期内被中国产品取代的风险较小。中期来看,欧元区整体损失可能达GDP的0.9%,其中机械设备、建筑、农业食品和电子产品是受影响最大的行业。
中国可能会增加对革新型新兴经济体的直接投资,比如印尼、印度、泰国、墨西哥和智利的电子行业。过去几年,中国对外投资虽有所放缓,但并未停止”一带一路”倡议仍是中国政府长期愿景的一部分。实施方面的挑战(如与金融风险相关的挑战)意味着,中国的决策者可能会让对外直接投资更有序地围绕国家经济目标(如工业自主)。
长期风险包括债务上升、僵尸企业和技术进步缓慢。与美国、日本和德国相比,中国的研发支出更依赖于政府资金。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可能会导致产能过剩和资源配置不当,流向整体盈利能力较低、创新能力较弱的国有企业。
创建时间:2020-11-24 11:33
넶浏览量:0
请使用IE 11.0.13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以获得最佳浏览体验
"));
在中国大陆地区,安联贸易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支持,安联贸易并不直接签发贸易信用保险或提供任何保险相关的服务。